不做任何不该做的事情,更不做任何一件坏事
张海迪自28岁开始被中央树立为青年时代楷模,30年来,作为一个公共人物,她接受着不同时代背景,不同文化理念,不同社会需求的考验。从“发型风波”到“离不离婚”,从被钦佩到被抵触,很多年轻人开始发问:“张海迪的道路是中国当代青年的唯一道路吗?我们的时代正走向多元化,青年面前出现了多种选择的机会,张海迪是典型之一,不是让我们无所选择的唯一。由之一变成惟一,我对她就由钦佩变成了抵触。”
因为这些争议,张海迪在上世纪90年代刻意淡出了公众视野。她说:“我的职业是专业作家,可是由于我最初被人们认识的时候是一个被宣传的人物,因此我后来的文学创作总是被掩埋。我曾反复强调,我不希望我身上沾染太多的文学之外的东西,但遗憾的是我很难摆脱,我常常无可奈何。我从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个病人而降低对写作的要求,更不希望被人们首先看作是一个公众人物,然后才是作家。我要摆脱这种囹圄需要很长的时间。”
颇为有趣的是,2002年6月,张海迪做客人民网《读书论坛》,与网友们对话——你对反腐题材怎么看?你会写这样的题材吗?张海迪说:“我不会写反腐的小说,因为我远离官场。如果故事好,有震撼力,有艺术感染力,那就好,可要是太多,人们就会对国家失去信任和信心……”
2009年夏天,网上流传张海迪“加入德国国籍”的消息,还有人发布消息说她加入日本国籍:“公安内部资料显示,她(张海迪)的户口是由山东青岛迁出,迁往地是日本的大阪。”同时还有微博对张海迪的妹妹经营的公司提出质疑。一时间网民对她的不满、质疑纷至沓来。
2011年10月27日凌晨3点,她在博客里说,“想郑重告诉大家,我从没加入德国(或其他)国籍。”她宣布:“今后,不再写微博。”原因是张海迪是一个爱干净的人,不希望自己的微博成为一个传播谣言的地方,不希望有不干净的文字。
而对于她家人的质疑,张海迪表示:“几十年来,我从不做任何不该做的事情,更不做任何一件坏事。自尊自律是我对自己始终的要求,我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志,还有家人甚至有些苛刻,或是有点不近人情。而我觉得这样的严格要求是正确的,这是我的选择。”
她说道:“我已经看到了谣言背后的身影,一些造谣者在离自己祖国很远的地方,他们靠出卖自己的灵魂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,他们才是真正改变了国籍的人,是真正出卖祖国和同胞的人!”她同时对一些网络媒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表达了不满:“一些网络明明知道是谣言,却为了自己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,一任谣言满天飞,或者视而不见。”
张海迪作为一个时代的偶像,凭借其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成为八、九十年代青年崇拜和敬仰的对象。但随着时代变迁,当年的光环也把她带入困境。
但是,张海迪是一个自律自信的人。
处在光环之中时,张海迪说:“当你突然面对那么多的闪光灯、笑声、掌声,调整自己最重要,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,必始终像一泓碧水,那么蓝,那么深。”
处在困境之中时,张海迪说:“在困境里,要树立信心,相信一切都会过去,还要自我鼓励,以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