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0年,那时张海迪5岁,她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。那时她正躺在病床上,靠镜子反射的方式来看书,最后凭顽强惊人的毅力与疾病斗争,刻苦自学学会了四国语言:英语、日语、德语和世界语。

1970年,她跟着父母到农村生活。在农村,她处处为别人着想,为人民服务。她发现小学学校没有音乐教师,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。她先后读完了《针灸学》、《人体解剖学》、《内科学》、《实用儿科学》等医学书籍。学针灸时,为了体验针感,她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。

1983年,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。她先后翻译了《海边诊所》、《丽贝卡在新学校》、《小米勒旅行记》、《莫多克——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》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,出版了长篇小说《轮椅上的梦》、《绝顶》。散文集《鸿雁快快飞》、《向天空敞开的窗口》、《生命的追问》。

1991年,张海迪做完癌症手术,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。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,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《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》。1993年,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,并通过了论文答辩,被授予硕士学位。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,正像她所说的“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,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。”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。

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、韩国,举办演讲音乐会。她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。1995年,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。1997年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。

2008年11月13日,张海迪当选新一届中国残联主席。

2012年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获“亚太残疾人权利领袖奖”。 张海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这个奖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关注,也是对中国在亚太残疾人事务发展中所作贡献的肯定。她说,要与中国残疾人工作者、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致力于社会融合、人类发展的同仁们一起,积极推动《残疾人权利公约》的切实履行,促进社会融合与进步,为残疾人兄弟姐妹们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。

2017年6月19日,国际残奥委会宣布,中国残联主席、北京冬奥组委执行主席、中国残奥委会主席张海迪获得提名,将作为候选人之一与来自加拿大、巴西、丹麦的另外三名候选人共同角逐国际残奥委会主席